NEWS
媒體報道義烏“三農”主播助農增收
發布時間:2024-07-15
一句老陳、一聲燕子,一段段溫馨且真實的農村生活視頻,讓一對返回“望道故里”分水塘村生活的中年夫婦火了起來。
“燕子”全名張麗燕,是義烏城西街道分水塘村人,原本做頭飾生意,也從事過傳媒工作。2021年,她與丈夫陳祖斌返回分水塘村,過起田園生活,意外走進“三農”主播的新賽道。
“我從小在分水塘村長大,我跟老陳說,我們回去生活,順便拍一些農村短劇,還可以宣傳家鄉。”夫婦倆一拍即合,告別城市的喧囂,沒想到成功步上“三農”主播的新賽道。
2021年,“老陳家的燕子”開始出現在抖音、快手以及視頻號等多個平臺。這個看似樸實無華的賬號名,卻將一對農村夫婦的恩愛生活寫盡。
燕子想吃蝦,老陳便走進山間砍竹子,自制原始的捕蝦工具,捕蝦后做成美食;為燒制美味,老陳和泥、砌磚,自己搭起土灶;好友來做客,老陳便買來豬頭做成讓人饞涎欲滴的美味豬頭肉……“萬能”的老陳和“溫柔”的燕子,這對中年夫婦很快就有了大量粉絲。
身在“望道故里”分水塘村,老陳和燕子常常會講分水塘村和陳望道的故事,給網友們展示新農村的新變化,吸引到了不少粉絲前來參觀打卡。
去茶園參觀、去集市采購或是到水杉林露營,他們都會記錄下來,與網友分享。返鄉到現在3年多時間,老陳和燕子他們一共拍攝400多期視頻,吸粉12.7萬。
張麗燕說,他們一直想把義烏紅糖推廣出去。在眾多短視頻中,他們拍的一條從砍甘蔗到熬制紅糖的短視頻,僅抖音平臺的播放量就高達500多萬、點贊7.3萬。
“老陳家的燕子”火了,找上門想合作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大多是村里時令農產品找不到銷路,想讓我們幫忙助農的。”張麗燕說。
2022年,上溪鎮蕭皇塘村幾十畝柿子林喜獲豐收,村里農民來不及采摘,同時也缺乏銷售渠道,于是村里找到張麗燕,想讓他們幫忙“播一播”。
夫妻倆很爽快地就應了下來,為蕭皇塘村拍了一條視頻,很快就有粉絲詢問采摘事宜。“線上”視頻帶來了“線下”的采摘熱,一天就銷出上千斤,幾天工夫柿子就賣完了。
“粉絲資源總歸有限,這樣的線上預告、線下助農,小規模問題不大,但量大就很難有效果。”張麗燕夫婦也在助農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
7月5日,張麗燕夫婦受邀來到佛堂鎮畫塢坑村,為當地農戶十幾萬斤生姜銷售出謀劃策。最終,他們決定用新注冊的電商小店試一把,現場直播帶貨。
“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農戶都沒有快遞和電商渠道,想在網上賣也只能干著急。”為了改變助農形式,張麗燕特意注冊了一家網店,也與多家物流公司談好合作,只為幫助更多農戶把農產品賣得更遠。
“幾年下來,要保持一腔熱血很難。”陳祖斌坦言,有時候明明是助農銷售,但有些農戶在發貨時動了小心思,大中小果充著賣,最終傷害了真心想助農的粉絲。盡管如此,二人仍在堅持著,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目標。張麗燕拿出手機,給記者翻看他們想追趕的目標,“這是‘鄉愁’,已經是福建省‘三農’主播的標桿了;這是‘周周’,基本上已經是貴州文旅代言人,我們也想做義烏‘三農’主播的標桿。”
前不久,張麗燕夫婦在義烏第二屆直播電商大賽中捧回“直播之星”獎杯,這也讓他們離目標更近了一步。
“燕子”全名張麗燕,是義烏城西街道分水塘村人,原本做頭飾生意,也從事過傳媒工作。2021年,她與丈夫陳祖斌返回分水塘村,過起田園生活,意外走進“三農”主播的新賽道。
返鄉生活
成為“三農”主播
“我從小在分水塘村長大,我跟老陳說,我們回去生活,順便拍一些農村短劇,還可以宣傳家鄉。”夫婦倆一拍即合,告別城市的喧囂,沒想到成功步上“三農”主播的新賽道。
2021年,“老陳家的燕子”開始出現在抖音、快手以及視頻號等多個平臺。這個看似樸實無華的賬號名,卻將一對農村夫婦的恩愛生活寫盡。
燕子想吃蝦,老陳便走進山間砍竹子,自制原始的捕蝦工具,捕蝦后做成美食;為燒制美味,老陳和泥、砌磚,自己搭起土灶;好友來做客,老陳便買來豬頭做成讓人饞涎欲滴的美味豬頭肉……“萬能”的老陳和“溫柔”的燕子,這對中年夫婦很快就有了大量粉絲。
身在“望道故里”分水塘村,老陳和燕子常常會講分水塘村和陳望道的故事,給網友們展示新農村的新變化,吸引到了不少粉絲前來參觀打卡。
去茶園參觀、去集市采購或是到水杉林露營,他們都會記錄下來,與網友分享。返鄉到現在3年多時間,老陳和燕子他們一共拍攝400多期視頻,吸粉12.7萬。
張麗燕說,他們一直想把義烏紅糖推廣出去。在眾多短視頻中,他們拍的一條從砍甘蔗到熬制紅糖的短視頻,僅抖音平臺的播放量就高達500多萬、點贊7.3萬。
助農直播
他們有更遠大的目標
“老陳家的燕子”火了,找上門想合作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大多是村里時令農產品找不到銷路,想讓我們幫忙助農的。”張麗燕說。
2022年,上溪鎮蕭皇塘村幾十畝柿子林喜獲豐收,村里農民來不及采摘,同時也缺乏銷售渠道,于是村里找到張麗燕,想讓他們幫忙“播一播”。
夫妻倆很爽快地就應了下來,為蕭皇塘村拍了一條視頻,很快就有粉絲詢問采摘事宜。“線上”視頻帶來了“線下”的采摘熱,一天就銷出上千斤,幾天工夫柿子就賣完了。
“粉絲資源總歸有限,這樣的線上預告、線下助農,小規模問題不大,但量大就很難有效果。”張麗燕夫婦也在助農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
7月5日,張麗燕夫婦受邀來到佛堂鎮畫塢坑村,為當地農戶十幾萬斤生姜銷售出謀劃策。最終,他們決定用新注冊的電商小店試一把,現場直播帶貨。
“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農戶都沒有快遞和電商渠道,想在網上賣也只能干著急。”為了改變助農形式,張麗燕特意注冊了一家網店,也與多家物流公司談好合作,只為幫助更多農戶把農產品賣得更遠。
“幾年下來,要保持一腔熱血很難。”陳祖斌坦言,有時候明明是助農銷售,但有些農戶在發貨時動了小心思,大中小果充著賣,最終傷害了真心想助農的粉絲。盡管如此,二人仍在堅持著,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目標。張麗燕拿出手機,給記者翻看他們想追趕的目標,“這是‘鄉愁’,已經是福建省‘三農’主播的標桿了;這是‘周周’,基本上已經是貴州文旅代言人,我們也想做義烏‘三農’主播的標桿。”
前不久,張麗燕夫婦在義烏第二屆直播電商大賽中捧回“直播之星”獎杯,這也讓他們離目標更近了一步。
來源:金華日報
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