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媒體報道政府工作報告為何多年提及“跨境電商”?專訪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所所長杜國臣
發布時間:2025-03-18
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定對外貿易發展,加大穩外貿政策力度,支持企業穩訂單拓市場。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
有專家表示,未來將不斷完善跨境電商國際寄遞網絡,探索“跨境電商+多式聯運”“跨境電商+國際班列”等模式創新,進一步提升口岸數字化轉型和互聯互通。
第200列上海中歐班列從鐵路上海閔行站開出。新華社發
記者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多年強調跨境電商發展,據海關總署初步統計,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外貿的比重從2021年的4.9%增長到2024年的6%。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網絡覆蓋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為中小企業出海帶來全新機遇。
跨境電商正成為國際經貿合作重要議題
我國已同33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所所長杜國臣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跨境電商正在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方式。跨境電商減少了國際貿易中間環節,突破了地域空間限制,提高了市場營銷效率,顯著降低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門檻,推動全球數字紅利的普惠與共享。
“跨境電商正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議題。從國際來看,多雙邊規則中都大量涉及電子商務。自2000年起,全球共有99項雙邊協議中包含了至少一條電子商務和數據跨境流動的條款,其中有72項雙邊協議包含了電子商務和數據跨境流動的章節。”杜國臣說。
他介紹,截至2023年底,涵蓋數字經貿規則專章的自貿協定和數字經濟專門協定數量達到125項。截至2024年7月,我國已同33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并建立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機制;我國已經簽署的23個自貿協定中,約有50%設置了電子商務條款。隨著跨境電商規模的持續擴大,國際經貿合作中跨境電商議題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跨境電商供應鏈體系不斷完善
吸引全球范圍內跨境平臺賣家和中小企業進入
跨境電商正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場景。跨境電商通過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無人機等技術的創新應用,持續增進全球電商市場活力,日益成為數智技術應用的“先行區”。
“通過搭建AI助手,跨境電商的商家和消費者更容易突破語言文化障礙,更多的海內外客戶群體能夠享受到更精準高效的服務。”杜國臣表示,通過開展跨境電商進口商品無人機物流配送服務,節省50%的配送時間,實現了低空經濟與跨境電商的完美結合。
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商務市場,在推動全球跨境電商合作方面將發揮何種作用?杜國臣表示,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跨境電商進口為各國的企業提供了進入中國市場的便捷渠道。中國已經連續12年成為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跨境電商為各國品牌和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展示和銷售的新途徑。他舉例,2023年,天貓國際、京東國際等平臺上的海外品牌數量同比增長20%以上,而全球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數字化營銷投入同比增長15%以上。
“供應鏈合作不斷深化,為全球跨境電商提供重要支撐。穩定高效的供應鏈體系,為更多線上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便捷的消費體驗,同時也帶動更多中小企業觸達全球市場。”杜國臣介紹,據統計,中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2萬家,跨境電商產業園區超過1000個。跨境電商供應鏈體系的不斷完善,推動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跨境平臺賣家和中小企業進入到跨境電商領域。
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模式規模持續擴大
為降低全球貿易成本提供了路徑
近年來,跨境電商模式正在經歷快速迭代,社交電商、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模式的規模持續擴大,基于“小單快返”的柔性供應鏈體系,推動更多個性化定制化消費成為可能;短視頻、直播帶貨等互動模式,更加直觀展示產品蘊含的功能特性和生產細節。
“這些模式創新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不斷向海外市場延伸輻射,對全球電商發展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為降低全球貿易成本提供了路徑,為更多海內外商家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杜國臣說。
杜國臣介紹,我國先后批復設立了16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跨境電商綜試區進出口額占全國跨境電商總體規模的九成以上,已成為跨境電商發展集聚地。針對退稅、結匯、退換貨等關鍵環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逐步形成政策閉環,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和有力支撐,跨境電商成為外貿發展新引擎。
推動我國經濟內外循環暢通重要抓手
探索構建跨境電商國際標準體系
有機構預測,到2040年電子商務將成為未來最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的潛在領域之一。在全球產業鏈加速調整的背景下,抓住跨境電商機遇,不僅是推動我國經濟內外循環暢通的重要抓手,也是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深化全球合作的重要路徑。
“憑借綜合優勢,中國應積極參與多雙邊規則,優化政策環境,推動全球貿易模式升級,為國際經濟環境作出更大貢獻。” 杜國臣說,不斷加強跨境電商國際合作,通過積極推動WTO電子商務談判,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構建更加開放、包容、普惠的跨境電商發展環境。
他表示,可以探索構建跨境電商國際標準體系。積極開展進出口產品標準對接,推動電子單證、無紙貿易、電子交易、跨境支付、個人隱私保護、跨境數據流動、消費者權益等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為全球跨境電商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此外,加強跨境電商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構建跨境電商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體系,面向更多國家開展跨境電商人才交流合作,加強跨境電商領域的能力建設。
有專家表示,未來將不斷完善跨境電商國際寄遞網絡,探索“跨境電商+多式聯運”“跨境電商+國際班列”等模式創新,進一步提升口岸數字化轉型和互聯互通。

記者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多年強調跨境電商發展,據海關總署初步統計,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外貿的比重從2021年的4.9%增長到2024年的6%。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網絡覆蓋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為中小企業出海帶來全新機遇。
跨境電商正成為國際經貿合作重要議題
我國已同33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所所長杜國臣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跨境電商正在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方式。跨境電商減少了國際貿易中間環節,突破了地域空間限制,提高了市場營銷效率,顯著降低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門檻,推動全球數字紅利的普惠與共享。
“跨境電商正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議題。從國際來看,多雙邊規則中都大量涉及電子商務。自2000年起,全球共有99項雙邊協議中包含了至少一條電子商務和數據跨境流動的條款,其中有72項雙邊協議包含了電子商務和數據跨境流動的章節。”杜國臣說。
他介紹,截至2023年底,涵蓋數字經貿規則專章的自貿協定和數字經濟專門協定數量達到125項。截至2024年7月,我國已同33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并建立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機制;我國已經簽署的23個自貿協定中,約有50%設置了電子商務條款。隨著跨境電商規模的持續擴大,國際經貿合作中跨境電商議題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跨境電商供應鏈體系不斷完善
吸引全球范圍內跨境平臺賣家和中小企業進入
跨境電商正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場景。跨境電商通過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無人機等技術的創新應用,持續增進全球電商市場活力,日益成為數智技術應用的“先行區”。
“通過搭建AI助手,跨境電商的商家和消費者更容易突破語言文化障礙,更多的海內外客戶群體能夠享受到更精準高效的服務。”杜國臣表示,通過開展跨境電商進口商品無人機物流配送服務,節省50%的配送時間,實現了低空經濟與跨境電商的完美結合。
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商務市場,在推動全球跨境電商合作方面將發揮何種作用?杜國臣表示,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跨境電商進口為各國的企業提供了進入中國市場的便捷渠道。中國已經連續12年成為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跨境電商為各國品牌和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展示和銷售的新途徑。他舉例,2023年,天貓國際、京東國際等平臺上的海外品牌數量同比增長20%以上,而全球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數字化營銷投入同比增長15%以上。
“供應鏈合作不斷深化,為全球跨境電商提供重要支撐。穩定高效的供應鏈體系,為更多線上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便捷的消費體驗,同時也帶動更多中小企業觸達全球市場。”杜國臣介紹,據統計,中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2萬家,跨境電商產業園區超過1000個。跨境電商供應鏈體系的不斷完善,推動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跨境平臺賣家和中小企業進入到跨境電商領域。
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模式規模持續擴大
為降低全球貿易成本提供了路徑
近年來,跨境電商模式正在經歷快速迭代,社交電商、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模式的規模持續擴大,基于“小單快返”的柔性供應鏈體系,推動更多個性化定制化消費成為可能;短視頻、直播帶貨等互動模式,更加直觀展示產品蘊含的功能特性和生產細節。
“這些模式創新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不斷向海外市場延伸輻射,對全球電商發展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為降低全球貿易成本提供了路徑,為更多海內外商家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杜國臣說。
杜國臣介紹,我國先后批復設立了16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跨境電商綜試區進出口額占全國跨境電商總體規模的九成以上,已成為跨境電商發展集聚地。針對退稅、結匯、退換貨等關鍵環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逐步形成政策閉環,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和有力支撐,跨境電商成為外貿發展新引擎。
推動我國經濟內外循環暢通重要抓手
探索構建跨境電商國際標準體系
有機構預測,到2040年電子商務將成為未來最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的潛在領域之一。在全球產業鏈加速調整的背景下,抓住跨境電商機遇,不僅是推動我國經濟內外循環暢通的重要抓手,也是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深化全球合作的重要路徑。
“憑借綜合優勢,中國應積極參與多雙邊規則,優化政策環境,推動全球貿易模式升級,為國際經濟環境作出更大貢獻。” 杜國臣說,不斷加強跨境電商國際合作,通過積極推動WTO電子商務談判,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構建更加開放、包容、普惠的跨境電商發展環境。
他表示,可以探索構建跨境電商國際標準體系。積極開展進出口產品標準對接,推動電子單證、無紙貿易、電子交易、跨境支付、個人隱私保護、跨境數據流動、消費者權益等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為全球跨境電商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此外,加強跨境電商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構建跨境電商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體系,面向更多國家開展跨境電商人才交流合作,加強跨境電商領域的能力建設。
來源:封面新聞
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外貿/物流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