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媒體報道政府工作報告多年提及“跨境電商”,中國跨境電商政策體系升級
發布時間:2025-03-29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跨境電商作為連接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正加速從外貿新業態向經濟新動能轉變。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 "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這已是該領域連續第五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著政策工具箱的持續完善,我國跨境電商正迎來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
自 2015 年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落地杭州以來,我國已形成 "六體系兩平臺" 的制度創新框架。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數量達 165 個,覆蓋 31 個省市區,其進出口額占全國總量的 95% 以上。在監管創新方面,海關總署創設的 "9710""9810"等 5 種專屬監管方式,配合稅務部門" 無票免稅 "政策和外匯管理動態核查機制,構建起適應" 小單快反 " 特點的監管體系。
2024 年國務院批復設立的 33 個新綜試區,進一步推動產業帶與跨境電商深度融合。例如,浙江織里童裝產業帶通過直播電商實現 "產業帶 + 跨境直播" 模式創新,2024 年出口額同比激增 37%。市場監管總局同步推進的《網絡交易平臺規則監管辦法》《直播電商監管辦法》等制度建設,重點規范 "僅退款"" 全網最低價 " 等行業痛點,強化平臺審核責任與消費者權益保護。
我國已與 33 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在 RCEP、CPTPP 等 125 項自貿協定中納入數字貿易規則。商務部研究院數據顯示,全球 99 項雙邊協議涉及電子商務條款,其中 72 項包含數據跨境流動章節。在 WTO 電子商務談判中,我國積極推動電子單證、無紙貿易等標準制定,同時申請加入 DEPA 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探索構建跨境數據流動安全通道。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 7.3 萬列,海外倉數量超過 2000 個,總面積超 2000 萬平方米。2025 年實施的 "離境即退稅" 政策(海關監管代碼 9810),將出口退稅周期從平均 60 天縮短至 15 天,顯著提升資金周轉效率。杭州、鄭州等跨境電商樞紐城市,正探索 "跨境電商 + 多式聯運" 模式,實現海陸空物流無縫銜接。
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構跨境貿易價值鏈。人工智能客服系統幫助中小企業突破語言壁壘,無人機物流在東南亞、中東市場實現 "當日達",智能倉儲管理使庫存周轉率提升 40%。據統計,我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 12 萬家,帶動就業超 1000 萬人。在深圳華南城跨境電商產業園,AI 選品系統將新品開發周期從 90 天壓縮至 21 天,中小賣家年銷售額破億案例增長 65%。
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模式成為增長亮點。2024 年跨境直播場次超 2000 萬場,覆蓋 220 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播 + 海外倉" 模式使退貨率降低至 8% 以下。阿里巴巴國際站數據顯示,RCEP 區域內直播訂單同比增長 230%,馬來西亞榴蓮、越南咖啡等特色商品通過即時零售網絡快速觸達中國消費者。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我國正從規則跟隨者向制定者轉變。在數字貿易國際標準方面,重點推進電子支付、隱私保護、數據確權等領域規則互認。2025 年啟動的跨境電商國際人才培養計劃,將面向 "一帶一路" 國家開展 10 萬人次職業培訓。在綠色貿易領域,試點建立跨境電商碳足跡追蹤體系,推動新能源產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15%。針對行業痛點,政策工具箱持續優化。
市場監管總局建立的 "全國網絡市場監管服務平臺",實現全鏈條數據監測;海關總署推廣的 "先查驗后裝運" 模式,將拼箱貨物通關時間縮短 50%。在金融支持方面,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擴大至中小微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占比提升至 45%。
站在數字貿易時代的新起點,我國跨境電商正以制度型開放為引領,通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和國際合作,構建更高水平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隨著 RCEP 數字貿易條款落地實施和跨境電商國際標準體系完善,中國將為全球數字貿易治理貢獻更多 "中國方案",在重塑國際貿易格局中把握戰略主動。
政策框架體系化發展
自 2015 年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落地杭州以來,我國已形成 "六體系兩平臺" 的制度創新框架。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國跨境電商綜試區數量達 165 個,覆蓋 31 個省市區,其進出口額占全國總量的 95% 以上。在監管創新方面,海關總署創設的 "9710""9810"等 5 種專屬監管方式,配合稅務部門" 無票免稅 "政策和外匯管理動態核查機制,構建起適應" 小單快反 " 特點的監管體系。
2024 年國務院批復設立的 33 個新綜試區,進一步推動產業帶與跨境電商深度融合。例如,浙江織里童裝產業帶通過直播電商實現 "產業帶 + 跨境直播" 模式創新,2024 年出口額同比激增 37%。市場監管總局同步推進的《網絡交易平臺規則監管辦法》《直播電商監管辦法》等制度建設,重點規范 "僅退款"" 全網最低價 " 等行業痛點,強化平臺審核責任與消費者權益保護。
國際合作縱深推進
我國已與 33 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在 RCEP、CPTPP 等 125 項自貿協定中納入數字貿易規則。商務部研究院數據顯示,全球 99 項雙邊協議涉及電子商務條款,其中 72 項包含數據跨境流動章節。在 WTO 電子商務談判中,我國積極推動電子單證、無紙貿易等標準制定,同時申請加入 DEPA 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探索構建跨境數據流動安全通道。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 7.3 萬列,海外倉數量超過 2000 個,總面積超 2000 萬平方米。2025 年實施的 "離境即退稅" 政策(海關監管代碼 9810),將出口退稅周期從平均 60 天縮短至 15 天,顯著提升資金周轉效率。杭州、鄭州等跨境電商樞紐城市,正探索 "跨境電商 + 多式聯運" 模式,實現海陸空物流無縫銜接。
創新生態持續演進
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構跨境貿易價值鏈。人工智能客服系統幫助中小企業突破語言壁壘,無人機物流在東南亞、中東市場實現 "當日達",智能倉儲管理使庫存周轉率提升 40%。據統計,我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 12 萬家,帶動就業超 1000 萬人。在深圳華南城跨境電商產業園,AI 選品系統將新品開發周期從 90 天壓縮至 21 天,中小賣家年銷售額破億案例增長 65%。
直播電商、即時零售等新模式成為增長亮點。2024 年跨境直播場次超 2000 萬場,覆蓋 220 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播 + 海外倉" 模式使退貨率降低至 8% 以下。阿里巴巴國際站數據顯示,RCEP 區域內直播訂單同比增長 230%,馬來西亞榴蓮、越南咖啡等特色商品通過即時零售網絡快速觸達中國消費者。
未來發展路徑明晰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我國正從規則跟隨者向制定者轉變。在數字貿易國際標準方面,重點推進電子支付、隱私保護、數據確權等領域規則互認。2025 年啟動的跨境電商國際人才培養計劃,將面向 "一帶一路" 國家開展 10 萬人次職業培訓。在綠色貿易領域,試點建立跨境電商碳足跡追蹤體系,推動新能源產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15%。針對行業痛點,政策工具箱持續優化。
市場監管總局建立的 "全國網絡市場監管服務平臺",實現全鏈條數據監測;海關總署推廣的 "先查驗后裝運" 模式,將拼箱貨物通關時間縮短 50%。在金融支持方面,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擴大至中小微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占比提升至 45%。
站在數字貿易時代的新起點,我國跨境電商正以制度型開放為引領,通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和國際合作,構建更高水平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隨著 RCEP 數字貿易條款落地實施和跨境電商國際標準體系完善,中國將為全球數字貿易治理貢獻更多 "中國方案",在重塑國際貿易格局中把握戰略主動。
來源:今日頭條
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外貿/物流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
上一篇: 義烏好貨直達歐洲再添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