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媒體報道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郵政快遞業攬投快遞包裹40.32億件發布時間:2024-05-07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假期(5月1日-5月5日),全國郵政快遞業攬投快遞包裹40.32億件。其中,攬收快遞包裹19.99億件,日均攬收量同比增長32.7%;投遞快遞包裹20.33億件,日均投遞量同比增長28.6%。人潮在涌動,商品在流通。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全國各地群眾出游需求旺盛,郵政快遞業抓住發展機遇,發揮寄遞業務優勢,主動融入旅游業發展,積極探索“快遞+旅游”的行業融合發展新路徑,全國400萬快遞小哥堅守崗位,為景區游客提供旅游紀念品、當地特產、行李寄遞等多項服務。在山城重慶,快遞企業主動與動物園、下浩老街等知名景區攜手,共同打造“旅游+快遞”一站式服務,通過設置流動服務車、增設智能服務柜等方式,讓游客在品嘗特色美食、選購文創產品的同時輕松享受便捷的寄遞服務;在深圳,快遞企業創新多場景服務模式,將攬收點直接開進了機場、高鐵站、口岸、酒店和景區,方便游客輕松赴約、出行無憂;在湖南長沙,一件件伴手禮、紀念品從黃興路步行街24小時寄遞點發出,載著滿滿的情誼被送往全國各地;在江西景德鎮,快遞企業提前準備好縫隙填充物、氣囊袋、加固箱等包材,幫助游客把中意的瓷器平穩送到家。除了服務假日經濟,快遞企業也在升級完善寄遞解決方案,加快服務地方特色產業。在山東菏澤,芍藥等鮮花迎來寄遞旺季,快遞企業從資源、包裝、科技、渠道等多角度出發,制定鮮花專屬運輸方案,快遞小哥化身成“護花使者”,為這份“美麗”的傳遞保駕護航。同樣的場景也在全國各地發生,大連的櫻桃、海南的荔枝、舟山的海鮮、義烏的防曬產品……快遞不僅拓寬了多地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也推動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持續壯大。小包裹里藏著大民生,隨著快遞行業與文旅業及地方特色產業緊密融合,郵政快遞業服務生產、促進消費、暢通循環的現代化先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凸顯出其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來源:國家郵政局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一圖讀懂數字商務三年行動計劃發布時間:2024-05-04
來源:商務部、國際商報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政治局會議:要積極擴大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發布時間:2024-05-03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會議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會議指出,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要積極擴大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支持民營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會議指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深刻領會黨中央戰略意圖,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會議強調,要始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著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點任務。要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加快完善體制機制,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推動一體化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要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積極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要堅持底線思維,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和區域綠色發展協作。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有關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上海市要更好發揮帶動作用,江蘇、浙江、安徽三省要各揚所長,凝聚強大工作合力,不斷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篇章。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來源:新華網 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從跨境電商和海外倉說起,解讀“外貿新質生產力”發布時間:2024-04-30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針對當前我國外貿發展情況,主要提出了六種新業態: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離岸貿易、海外倉和保稅維修。其中,跨境電商是當前外貿新業態的主要形態,也是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帶動作用最強的一種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跨境電商新業態是外貿新質生產力的第一種表現形式及載體。全球消費習慣正在改變,世界各地的個體消費和中小企業采購紛紛涌向線上交易,變成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平臺虛擬集聚,直接交易。2023年全球電商零售增長最快的10個國家中,東南亞有4個(印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拉美有2個(墨西哥、阿根廷)。預計到2025年,中國電商滲透率將升至31.9%;美國將升到27.4%;印度將升到19.7%;日本將升到17.7%;澳大利亞將升到15.7%。因而跨境電商在全球不論是新興市場還是大國市場,均具有廣泛商機和無窮活力。中國是全球電商滲透率最高的,這得益于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完備的商品供應鏈優勢及全球化引領與創新,并持續驅動跨境電商規模不斷壯大。2023年,商務部統計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5萬家,建設的獨立站超過20萬個,深耕海外市場已呈規模效應。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2.38萬億元,同比增長15.6%,跨境電商新業態成為外貿板塊的增量源。隨著跨境電商成為主角,海外倉的全球布局日益完善,也宣示世界消費已邁向外貿線上數字時代。隨著Temu(拼多多跨境電商平臺)、Ali Express(全球速賣通)、Shein(快時尚電子商務公司)、TikTok Shop(國際版抖音跨境電商)等電商平臺紛紛推出全托管模式,中國海量中小企業通過各色電商平臺快速進入海外市場,無形中推動了中國外貿出口細分市場的精細拓展,同時也與傳統歐美電商亞馬遜、eBay(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Walmart(沃爾瑪)、Wayfair(歐美領航家居家具電商平臺)等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平臺競爭。2023年以來,為了獲取更多的訂單,國內不少外貿企業選擇進駐海外的跨境電商平臺,但海外平臺也存在倒閉跑路的風險。針對這一痛點問題,為了能讓廣大中小企業放心大膽地借助跨境電商平臺拓展海外市場,中國唯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中國信保及時推出了跨境電商保險,主動為跨境電商產品出口提供安全保障,護航新業態發展。跨境電商在國際貿易領域內的廣泛普及,引發全球價值鏈體系的巨大變革。跨境電商的發展實現了國際交易中的“去中介化”,大幅降低了企業之間的搜尋——匹配成本,減少了全球價值鏈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成本與交易成本,為國際貿易搭建了一條便捷的新通道,促進了中國外貿的大發展。尤其重要的是,跨境電商提高了服務的可貿易性,激發了中國服務貿易的后發優勢,推動了中國服務貿易的飛速發展。跨境電商構造出的虛擬集聚空間,匯集了海量的供應商,有利于創造出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可以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下企業差異化、定制化、小批量生產的“長尾效應”,進而形成外貿企業國際競爭的新優勢。海外倉新模式是外貿新質生產力第二種形式。隨著跨境電商成為主角,海外倉的全球布局日益完善,也宣示世界消費已邁向外貿線上數字時代。2015年5月商務部推出《“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電商平臺和出口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開始構建海外倉,布局境外倉儲物流體系。中國海外倉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北美和歐洲為重點、輻射全球的海外倉服務網絡。海外倉目前有商家自建海外倉(如京東印尼倉等)、電商平臺海外倉(如亞馬遜FBA倉)、第三方海外倉(貨代或物流企業自營倉庫)類型。據海關統計,到2023年12月,在中國海關有正式備案的跨境電商海外倉企業已經接近2000家。深耕海外市場已呈規模效應,說明新業態的發展是外貿增長的重要力量。相較于上述歐美的成熟海外倉市場,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海外倉的擴張勢頭更加迅猛:2022年,新興市場(東南亞、中東、拉美、印度、非洲)的海外倉數量合計有268個,較上年增長了56.72%。除印度外,增速均超過了30%,東南亞的增速更是高達驚人的91.55%。面積方面,東南亞、拉美、非洲的海外倉總面積增長都超過100%,其中東南亞海外倉總面積已超過100萬平方米,單倉面積約7000平方米,與歐洲相當。海外倉深耕海外市場已呈規模效應,助力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作用日益增強。隨著跨境電商趨向精細化和品牌化,海外倉也從紅利期逐漸轉入紅海期。來源:電商會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9次提到物流!商務部印發數字商務三年行動計劃發布時間:2024-04-29
4月26日,商務部印發《數字商務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目標到2026年底,商務領域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網絡零售規模保持全球第一,跨境電商增速快于貨物貿易增速,貿易電子單據使用率達到國際平均水平,數字貿易整體規模持續擴大。以下為全文:數字商務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數字商務是數字經濟發展最迅速、創新最活躍、應用最豐富的重要組成,是數字經濟在商務領域的具體實踐,也是商務各領域數字化發展的實施路徑。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決策部署,更好推動商務各領域數字化轉型,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制定本行動計劃。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立足商務工作“三個重要”定位,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創新數字轉型路徑,提升數字賦能效果,做好數字支撐服務,打造數字商務生態體系,全方位提升商務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我國數字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堅持創新驅動。加強先進信息技術在商務各領域全鏈條深度應用,促進模式、業態、產品、服務創新。以商務領域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帶動先進技術落地和產品服務創新,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發展局面。——堅持數據賦能。深度挖掘商務領域數據要素價值,加強數據對流通、消費、外貿、吸引外資、對外投資、國際合作等領域深度賦能,切實發揮數據要素對商務領域提質、降本、增效的支撐作用,打造商務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化新引擎。——堅持融合發展。以數據、場景等為紐帶,推動商務領域線上線下融合、城市鄉村融合、國內國際融合,破除行業壁壘,鼓勵跨界發展,有效推動內外貿一體化進程。——堅持擴大開放。深化數字商務國際合作,進一步豐富合作層次、拓展合作渠道、建設合作載體,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先行先試,以商務領域數字化引領國際合作新優勢。到2026年底,商務各領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顯著提升,數字商務規模效益穩步增長,產業生態更加完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國際合作持續拓展,支撐體系日益健全。商務領域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網絡零售規模保持全球第一,跨境電商增速快于貨物貿易增速,貿易電子單據使用率達到國際平均水平,數字貿易整體規模持續擴大。二、重點行動(一)“數商強基”行動。一是培育創新主體。打造一批引領創新的數字商務企業和產業集聚區。遴選一批商業科技創新應用優秀案例,引導企業加大先進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力度。培育一批商務領域數據服務商,多場景釋放數據要素價值。二是構建監測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數字商務監測評價體系,科學衡量和反映數字商務發展水平。開展數字商務全口徑監測,加強央地工作協同和數據共享。深化監測數據應用,形成數字商務動態指標,制定數字商務發展指數。建立數字商務評價體系,根據不同地區基礎條件、發展方向和工作目標,科學選取指標,制定評價方法,為評估成效、改進工作提供依據。三是提升治理水平。加快商務大數據應用,健全央地協同的預警處置機制,提升內外貿、外資領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鼓勵各地方監測平臺與商務大數據平臺協同聯動,實現大數據體系提質擴面。建立商務領域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形成重要數據目錄,提升數據處理者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擴大商務領域公共數據資源供給,加強移動端建設,鼓勵各地探索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四是強化智力支撐。充分發揮智庫聯盟、研究機構、行業組織支持作用,加強與數字商務領域專家學者溝通聯系。支持數字商務相關學科專業人才培養,促進官產學研用協同,開展多層次、實用性數字商務人才培訓。發揮數字商務領域行業協會、產業聯盟作用,打造一批數字商務人才公共服務平臺,推動供求對接和資源共享。五是推動規范發展。建立完善數字商務標準體系,用好數字商務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出臺數字商務行業標準化工作指引,加快商務數字化重點領域標準建設,推動標準實施應用,提升行業管理和服務質量。加強商務信用體系和品牌建設,促進數字商務質量提升。編制電子商務企業合規指南,引導企業依法合規經營,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二)“數商擴消”行動。一是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提升行動,打造“4+N”網絡消費矩陣,開展“全國網上年貨節”“雙品網購節”“數商興農慶豐收”“絲路云品電商節”4個全國性網絡促銷活動,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系列配套活動。鼓勵發展數字、綠色、健康等消費,開展家居煥新、國潮煥新、場景煥新等網絡主題促銷,圍繞新品體驗、文娛旅游、體育賽事、醫療康養等打造一批數實融合消費新場景,培育一批數字消費品牌。二是促進線上線下融合。鼓勵商貿服務業數字化發展。確認一批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指導商品市場開展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務平臺覆蓋率提升。加快生活服務數字化賦能,推動生活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完善“老字號數字博物館”,激發老字號創新活力。三是激發農村消費潛力。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培育一批農村電商直播基地和縣域數字流通龍頭企業,組織開展農村直播電商相關活動,推動農產品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實施“數商興農”,組織實施優質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幫扶,培育一批區域特色網絡品牌。完善農村寄遞物流體系,推動農村電商與快遞協同發展。四是促進內外貿市場對接。促進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行業規范健康發展,以全球好物為我國消費者提供多樣化選擇。鼓勵“絲路電商”伙伴國在我國電商平臺設立展銷專欄,支持地方舉辦國別電商主題周、駐華大使直播等特色活動,帶動全球共享中國電子商務大市場。引導電商平臺設立外貿優品內銷專區、專場等,幫助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五是推動商貿流通領域物流數字化發展。打造一批數字化服務平臺,加強物流全鏈路信息整合,推廣使用智能倉配、無人物流設備,加快標準托盤、周轉箱(筐)等使用,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動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指導電商平臺與快遞企業加強業務對接和數據共享,開展電商平臺原發包裝引領行動,加快電商領域快遞包裝綠色轉型。(三)“數商興貿”行動。一是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推動貿易全鏈條數字化發展,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等,加快推進電子貿易單據應用和跨境互操作,培育外貿新動能。二是促進跨境電商出口。優化跨境電商出口監管方式。組織跨境電商綜試區開展平臺和賣家出海等專項行動。支持跨境電商賦能產業帶,引導傳統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建立線上線下融合、境內境外聯動的營銷服務體系。提升海外倉專業化、規模化、智能化水平。三是拓展服務貿易數字化內容。實施對外文化貿易“千帆出海”計劃,培育一批以數字文化貿易為特色的品牌項目、出海平臺,支持文化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推動數字文化貿易發展。支持電商平臺創新云計算、移動支付等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加強遠程交付能力,開發海外服務市場。四是大力發展數字貿易。推動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建立健全數字貿易治理體系,加快發展數字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積極與有關國家和地區開展數字貿易國際合作。每年舉辦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強化創新引領作用,加快成果落地。提升重要展覽展會數字化水平,舉辦“云展覽”,開展“云展示”“云對接”“云洽談”“云簽約”等。(四)“數商興產”行動。一是建強數字化產業鏈供應鏈。培育一批深耕垂直產業的B2B平臺。依托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打造一批特色數智化產業帶,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出臺數字供應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建設一批數字國際供應鏈平臺,完善平臺信用評價、國際物流、支付結算、信息服務、跨境數據流動等供應鏈綜合服務功能。二是優化數字領域吸引外資環境。繼續推動放寬電信等行業準入,吸引更多外資企業投資數字產業。出臺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數字領域提出針對性開放舉措。提升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度。支持北京、上海、天津等自由貿易試驗區落實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制定重要數據目錄等制度規范,探索建立合法安全便利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三是擴大數字領域對外投資合作。積極商簽落實多雙邊數字經濟投資合作備忘錄,引導數字經濟產業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推動出海消費端平臺和國內產業端平臺協同,鼓勵電商平臺帶動智慧物流、移動支付等產業鏈上下游出海。做好數字企業走出去服務保障,編制年度《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等公共服務產品,積極做好數字領域貿易摩擦應對,維護我企業合法權益。推動對外投資便利化數字化,在全國推廣使用對外投資電子證照。(五)“數商開放”行動。一是拓展“絲路電商”合作空間。拓寬“絲路電商”朋友圈,推動與更多國家新建電子商務雙邊合作機制。推進現有機制落實落地,開展政策溝通、產業對接、地方合作、能力建設,拉緊與共建國家的貿易紐帶。探索成立全球電子商務合作聯盟。打造一批“絲路電商”地方合作品牌,鼓勵地方發揮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與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對接。二是開展數字規則先行先試。立足自身制度框架,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指導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開展數字領域先行先試和壓力測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制度型開放成果。落實“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工作方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擴大制度型開放,培育功能性服務主體,推動38項先行先試舉措落地生效,適時推廣成熟經驗。三是積極參與全球數字經濟治理。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推動達成一批數字經濟合作共識。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進程。積極參與世貿組織電子商務談判。加強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和多雙邊數字領域對話合作,拓展互利共贏的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新空間。落實并推廣《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國際經貿合作框架協議》,圍繞貿易投資促進、政策交流、技能培訓等推出一批合作項目。三、保障措施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數字思維和創新意識,立足地區稟賦,用好用足現有工作機制,積極協調數據、人才、金融、物流、基建等領域配套資源力量。統籌用好現有財政資金政策,支持數字商務經營主體及重點項目,促進金融企業與數字商務企業對接,積極支持數字商務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及時總結階段性成效和好經驗好做法,通過地方媒體、政府網站等多種渠道和方式進行宣傳報道。守住安全底線,保障商務領域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嚴格落實“三管三必須”責任,防范數字商務領域安全生產風險。來源:物流時代周刊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中歐班列成為全球物流新動脈發布時間:2024-04-28
過去十年來,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志性品牌,中歐班列已經成為連接亞洲與歐洲的重要物流通道,在紅海危機擾亂全球貨物運輸的背景下,顯示出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圍繞相關話題,中新網采訪了多位外籍專家。專家們表示,中歐班列不僅是一條物流通道,更是一條促進國際合作與經濟發展的新動脈。它體現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以及與世界各國共同繁榮的愿景。隨著中歐班列的不斷發展,它將繼續為沿線國家帶來新的機遇,為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增長做出更大貢獻。▍危機中發揮“穩定器”作用意大利洛倫佐·梅迪奇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家法比奧·馬西莫·帕蘭迪(Fabio Massimo Parenti)強調,過去十年中,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項目,中歐班列不斷創新,對海上航線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如今,地緣政治沖突的影響還在擴大,尤其是在中東、非洲等地區,紅海危機大大降低了地區穩定性以及貿易正常流動的可能性,”帕蘭迪稱,“但中歐班列再次證明了中國所倡導的中外攜手、投資合作的重要性。中國的建議和觀點十分明確,對國際社會大有裨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漢內斯·菲爾納(Hannes Fellner)同樣指出,“在紅海危機持續蔓延、全球物流和供應鏈遭受沖擊的當下,中歐班列發揮了‘穩定器’作用。”他期待歐中繼續深化合作,“為世界帶去更多和平和理性”。他相信,中歐班列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地緣政治經濟報告》總編輯賁杰民·諾頓(Benjamin Norton)則表示,“目前,全球供應鏈受到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和紅海危機的影響,但中歐班列為世界樹立了重要典范,促進了貿易往來和互聯互通。”康保銳稱,“我相信中歐班列有助于緩解紅海危機等帶來的全球運輸危機,從而維持高水平出口和相對快速的發展。”▍為地區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巴基斯坦前駐華外交官、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一帶一路”和全球治理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哈桑·達烏德(Hassan Daud)表示,中歐班列體現了全球化和區域聯通互動的精神。通過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經貿往來,中歐班列幫助了眾多國家實現繁榮發展。巴基斯坦也在積極推進鐵路運輸網建設,期望通過中歐班列加強與歐洲和中國的合作,復興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精神。截至2024年2月,中歐班列已覆蓋中國120個城市和歐洲25個國家的219個城市,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意專家法比奧·馬西莫·帕蘭迪認為,歐洲200多個城市能直接從中歐班列中獲益,因為其創造了有韌性的國際物流,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發展注入新動力,這是最重要的貢獻。▍生動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精神柏林自由大學教授、歐委會經濟高級顧問康保銳(Berthold Kuhn)和前德國聯邦議院助理研究員龐哲(Patrick Sourek)均指出,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龐哲以合肥中歐班列在德國的重要站點亞德港為例,證明中歐班列踐行了“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與德國的非一線地區連接起來,從而促進了兩地經濟繁榮。前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董事會成員、絲綢之路國際商會澳大利亞代表戴若·顧比(Daryl Guppy)則表示,中歐班列貫通中亞地區,連接中國和西歐國家,這提供了另一種物流變革的可能性。他進一步指出,中歐班列踐行了“一帶一路”倡議的精神,提升了世界多國間的貿易關系,優化了國際物流體系,這些應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中國新聞網)來源:物流時代周刊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